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 励 业
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环节,其成效不仅取决于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方法的创新性,而且依赖于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过程。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的获得感已经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实效的重要维度。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价值多元的群体,其思政教育获得感并不单单是被动接受的产物,而是主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多维度与教育内容交互作用后的心理建构。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是新时代各高校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所关注的热点课题,我们应从接受心理视角入手,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实操性的策略,促进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共鸣,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优化教育内容:以需求为导向,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首要前提是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必须突破传统宏大叙事的局限,转向精准供给。
精准对接学生需求。需求调研与动态调整。定期通过问卷调查、线上讨论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关注的思政教育热点话题,思政教师及时将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分层分类供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差异化需求设计思政教育内容。例如,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教育内容应偏向“科技创新和伦理”;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教育内容应侧重“文化传承与创新”;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可在思政课堂上引入“职场价值观与职业道德”专题讨论。
构建生活化教育内容。案例教学与情景嵌入。在设计教案时加入更贴近生活的案例,将抽象化的思政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共鸣,方便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以校园贷陷阱作为理论知识切入点,结合案例展开相关法律知识讲解。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为学生设计体验式项目。例如,鼓励学生到当地博物馆、文化宫当志愿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红色遗址地开展研学之旅等,通过实践课堂让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接受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
动态更新与时代同步。及时响应国家政策与重大事件。建立思政教育热点响应机制,在两会等重要节点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主题学习活动,通过微党课、短视频创作等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前沿理论融入。将各类时政信息和前沿理论转化为教学素材。例如,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可通过青年高质量发展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关联。
增强互动式教学:激发主体意识,构建参与式学习生态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受到影响,教师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
构建多元课堂互动。问题导向式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指以开放性问题驱动学习的教学方式。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可在课前提出“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劳动——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视角分析”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特定情景,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深度参与思政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线上线下混合互动。平台赋能。新时代,数字化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的广泛应用使得思政课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可依托雨课堂、智慧树等平台实现课前预习任务的发布、课堂与学生的实时互动、课后拓展讨论发布作业的全流程互动,使思政教学真正实现线上线下混合互动。技术赋能。各高校应投资建设虚拟实验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长征数字体验馆、改革开放全景展厅等虚拟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思政课堂上沉浸式感受历史氛围、感知历史文化、接受思政教育。
提升教师亲和力:以情感联结为纽带,增强教育感染力
思政教师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力量,其人格魅力与沟通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因此各高校都应重视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培养。
塑造人格魅力与榜样作用。师德示范与学术引领。定期开设名师公开课、学术沙龙等活动,安排学生参加,邀请思政教师向学生全方位展示高尚的品德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由辅导员定期组织全班同学开茶话会,向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关怀与爱护,以教师言行为学生树立好的学习榜样,让学生感受教师的温度,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师生互动常态化。思政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通过游戏和娱乐的方式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使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关系。
提升沟通与引导能力。共情式沟通训练。定期开设主题培训班,帮助思政教师掌握倾听技巧、同理心表达方式,参与共情式沟通训练,使其在面对学生时,能够以合适的方式开启话题,并逐步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塑造。青年话语转化。思政教师要改变传统表达方式,紧跟时代潮流,学习网络热词、短视频语言表达,以学生更为熟悉的语言与其建立情感联结,以此来完成青年话语的转化。
个性化指导与反馈。建立师生一对一谈话制度。思政教师每学期至少与学生开展一次深度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并及时介入开导或提供帮助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思政教师要及时予以个性化评价,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程度,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思政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
无论何时,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都应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考量,这不仅是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育心”本质的必然选择。唯有以心理视域为镜,照亮教育温度;以获得感为尺,丈量育人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方能扎根青年心灵,绽放持久生命力。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浙江省哲社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4NDJC144YB〉的研究成果)
国睿信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